2017年宜丰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2-2
  • 查看:16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贯彻发展新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县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总体平稳,除个别指标外主要指标增速处于合理区间

2017年,全县各项经济指标增势平稳。实现生产总值115.65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21.4:46.0:32.6调整为20.2:43.6:36.2,其中一产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

除个别指标外,主要指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0.1个百分点,全市排位第5;工业用电量增长13%,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但比全市平均增速低3.8个百分点,全市排位第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比全市平均增速高4.5个百分点,全市排位第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前移4位,全市排位第2。财政总收入增长14.6%,比上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速高4.2个百分点,全市排位第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速低0.3个百分点,全市排位第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速低0.4个百分点,全市排位第8。

2、稳中趋缓,但个别指标增速放缓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回落态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经市统计局初步核算,全县实现GDP115.65亿元,增长8.6%,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在全市排位并列第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39亿元,增长4.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42亿元,增长9.1%,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84亿元,增长10.5%,增速下降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10.0%、53.2%、36.8%,第二产业贡献率比第三产业高出16.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85、4.58、3.17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经测算,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3.4%,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粮食实现丰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74万亩,全县粮食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28万吨以上,总产量达到28.48万吨。畜牧水产供给充足。全县全年出栏生猪37.67万头,增长5.6%;年末生猪存栏22.59万头,增长24.9%;肉类总产量34011吨,增长6.28%;水产品总量20925吨,增长3.1%;禽蛋产量18679吨,增长0.1%。

2、工业生产稳中趋缓

全县新增规模工业23家,达到123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1.37亿元,增长16.3%,全市排位第4;完成利润总额33.78亿元,增长31.2%,全市排位第3。

3、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38亿元,增长17.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09亿元,增长3.25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4.97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31亿元,下降6.7%。其中工业投资83.79亿元,增长14.7%,低于投资增速2.9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70.2%,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4、房地产投资冷清

近两年,全县土地交易市场冷清,商住用地零出让,全县没有一个新开工楼盘,房地产形势不景气。全县房地产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锐减,房地产投资从上年同期的5.06亿元减少至2.56亿元,同比下降49.3%;用于计算GDP增速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6%,是全市唯一一个出现负增长的县市。

5、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亿元,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9亿元,增长27.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2.57亿元,增长52.7%。

6、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县完成财政收入200017万元,同比增收25459万元,增长14.6%。在总收入中:中央收入64410万元,增收8575万元,增长15.4%;省级收入6376万元,增收4573万元,增长25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231万元,增收12311万元,增长10.5%。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7676万元,比上年净增支出26161元,增长10.8%。

7、金融机构运行稳健

至201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56472万元,比上年末净增191584万元,增长14.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4119万元,比上年末净增100649万元,增长10.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27447万元,比上年末净增126104万元,增长15.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454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2533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2434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4535万元。12月末,全县人民币存贷比59.59%,比上年同期提高0.88个百分点。

8、招商引资势头良好

全县新引进项目70个,其中10亿元项目4个,30亿元项目1个。全年引进省外资金38亿元,增长10.8%;引进外资6439万美元,增长9.3%;外贸出口24160万美元,增长1.3%。

9、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全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651元、14175元,增长8.5%、8.3%,均低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9:1。

三、存在的问题

2017年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定增长中蕴含了新的变化和生机,但全县经济发展与年初计划还有差距,发展不够、发展不快仍然是全县经济的现实境况,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生产总值、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全市水平,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产业结构过于集中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从主要经济指标看,部分GDP核算指标下行压力较大

  从全年主要经济指标走势看,规上和规下工业增幅全年分别在9.0-9.3%、7.4-7.6%之间徘徊,用规上、规下权重计算出来的全口径增速不会超过9%。存贷款余额增速、商品房销售面积、建筑业、财政八大项支出逐月逐季回落走势:存贷款余额增速从2月份的15.9%回落到11月份的13.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从6月份37.7%回落到12月的-22.6%,建筑业产值增速从一季度92.9%回落到四季度的0.2%,财政八大项支出增速从6月份的49.9%回落到12月的22%。

3、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2017年以来来,宜丰主动适应环保新要求,坚决关停了一批环评不达标的工业企业,全县有18家规模工业企业退出统计范围,这是宜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然要求和阵痛。

4、“四上”入库减少,固投发展后劲不足

从2017年宜丰“四上”企业和项目入库情况看,面临“无企业达标、无项目可报”的尴尬局面,这不仅影响了全县经济发展成效,同时也影响了经济增长后劲。2017年全县新增入库工业企业23家、建筑业企业1家、住宿企业4家、餐饮企业4家、新入库房地产企业2家、服务业1家、新入库投资项目47个。从全市入库情况来看,宜丰固投项目、新增建筑业、房地产和服务业的入库数量减少,影响了全县经济发展成效和增长后劲。

四、对策建议

1、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

要由以高速增长为主的理念转化为以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要更加注重经济的效益、质量、结构和民生改善,努力使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得到最优的匹配和相协调、相支撑。

2、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进一步去落后产能。综合运用各类手段,加快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有序推进对不符合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标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实施清理。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主导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空间开展技术改造。三是鼓励企业拓展产业链。鼓励企业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支持企业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3、突出项目建设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签约项目的对接,搞好对项目的服务以及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特别是要突出大项目、高新科技项目的引进,充分发挥项目对稳定经济增长、引领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

4、进一步改善民生

一是提升保障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民生实事建设,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二是扩大创业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小微企业、草根创业者、个体经营户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强化劳动培训,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帮扶,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三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大扶贫攻坚的资金、政策、工作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落细落小,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