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0/14
- 查看:541
(2016年10月11日宜丰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宜丰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
2016年10月
目 录
序言 ……………………………… 1
第一章 外部发展环境和情况分析………………………1
第一节 国际环境分析………………………………1
第二节 国内环境分析………………………………3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回顾……………5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5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12
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14
第一节 指导思想……………………………………14
第二节 基本原则……………………………………15
第三节 主要发展目标………………………………17
宜丰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主要规划指标表……… 20
第四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22
第一节 主攻工业技改创新提升……………………22
第二节 推进工业园区基础建设……………………24
第三节 促进“两化融合”………………………… 24
第四节 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25
第五章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品质创新提升………26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升级优化………………………26
第二节 布局现代农业新业态………………………29
第三节 建设特色农林产品基地……………………30
第四节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31
第五节 做好涉农服务工作…………………………32
第六章 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服务业升级……………34
第一节 构建全域旅游养生中心……………………34
第二节 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6
第三节 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38
第四节 促进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39
第七章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0
第一节 优化城镇发展布局…………………………41
第二节 建设精致县城………………………………42
第三节 创建特色小镇………………………………43
第四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3
第八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5
第一节 提升交通运输保障水平……………………45
第二节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46
第三节 加快水利基础的改造升级…………………46
第四节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48
第九章 加大投入,促进教体文卫事业协同发展………48
第一节 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48
第二节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51
第三节 促进文化广电事业繁荣……………………52
第四节 促进卫生、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54
第十章 持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57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57
第二节 扩大和稳定就业……………………………58
第三节 打赢脱贫攻坚战………………………… 58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9
第五节 办好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60
第六节 完善社会求助体系…………………………60
第十一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61
第一节 协调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创建工作…………61
第二节 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62
第三节 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63
第四节 加强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利用………………66
第十二章 深化政府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67
第一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67
第二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68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69
第四节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70
第五节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70
第十三章 强化落实监督,确保规划目标实现…………71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71
第二节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72
第三节 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73
第四节 突出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73
序 言
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宜丰县委第十五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制定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重点举措和实施保障,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外部发展环境和情况分析
全面分析、梳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各级发展战略和政策,前瞻性预判宏观经济趋势,准确把握有利机遇和风险挑战,客观认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谋划宜丰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节 国际环境分析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期,全球利益格局的博弈更加复杂,国际规则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一是全球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之中,但是复苏的力度有所减弱,同时,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长分化不断加剧,这些因素不可避免会传导到我县传统出口市场,影响需求。二是经济形势的分化给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博弈分歧不可避免地会通过资本流动、资产价格、货币汇率等渠道扩散至全球,给市场带来新的变量,尤其是美元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县矿产品、新能源等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三是制造业成为国际竞争热点,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高度重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对经济复苏的重要作用,各国围绕制造业展开的竞争,使中国制造业承受价值链高低两端挤压的巨大压力,我县在未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一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二是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促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三是新技术和新产业将重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这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县科技创新基础还很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还很欠缺,许多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要在“十三五”实现跨越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协调同步发展,尤其需要科学技术提供全方位战略支撑,需要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节 国内环境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三期叠加呈现新特征、新趋势: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经济发展动力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向次高速增长的一位数时代。国家调低了“十三五”发展预期,外需乏力、内需不振、投资过热以及人口红利拐点、资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的多重困境下,我县经济旧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而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如不积极主动采取措施稳增长,经济增速可能掉出合理区间,各类隐性风险可能显性化。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出台,一方面对我县现有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也为我县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利用后发效应,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四化”协调和国家区域战略同步发力,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一是信息化爆发式发展,并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给传统生产、流通、消费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催生出许多新业态,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引领方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平台。同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区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县的区位劣势。二是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并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而且有助于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为国民经济提供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的动能。三是国家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板块”(东部转型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三个支撑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组合,并将其提升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获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规划的重点任务。同时省政府《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新余、宜春、萍乡三市的发展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以及“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中宜春市的定位为建设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内知名的养生休闲目的地。宜春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双核两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将宜丰、奉新、铜鼓、靖安沿昌铜高速四县定位为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实施“三金工程”做美“昌铜四县”,打造生态经济“升级版”。借助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沿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为我县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对接重大项目,稳定投资预期、夯实基础设施、强化发展支撑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为经济转型升级释放新的动力和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总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擘画蓝图、指明路径,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大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尽快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同时放管结合,加强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激发发展活力,将为我县“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二是通过依法治国,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提供重要保障和更加稳定、规范和有序的发展环境。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回顾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以来,宜丰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按照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建设领先,人居环境一流的“幸福宜丰”总目标,统筹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旺县、和谐兴县“四大战略”,稳中求进,创新实干,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县域经济稳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十二五”以来,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获得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三年大竞赛先进县”,三年总评全市第二。生产总值由51.04亿元增加到95.65亿元,年均增长10.7 %;财政收入由5.02亿元增加到16.8亿元,比2010年增长234.7%,年均增长27.3%,五年时间实现了10亿元和15亿元的两次大跨越,全省排位较2010年前移了17位,优越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全县投资总量连年攀升,固定资产投资由19.82亿元增加到84.43亿元。5年间全县共引进省外资金115.1亿元,引进外资2.38亿美元,完成出口创汇7.96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83倍、2.35倍和10.08倍。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工业规模加速扩张,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打造宜丰工业升级版”的要求,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制造产业完成整体搬迁,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成为我县第一个百亿产业。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江西百岁山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成为全县第一家上缴税收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被省市领导誉为绿色崛起的典范;绿色新型装饰材料产业部分技术走在了世界前端,全球第一条浮法微晶玻璃生产线顺利投产。五年净增规上企业34家,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12家,规上工业增加值由13.9亿元增加到54.5亿元,年均增长15.3%。万国矿业在香港成功上市,金洋新材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中奇金域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1.5亿元增加到 19.64亿元,年均增长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8.66万亩,总产量28.1万吨,粮食作物产量实现“十二连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改革全面推进。五年来累计新增高产油茶林面积2.7万亩,全县油茶面积达11万亩,成为我省重要的油茶生产基地。以万亩景笙丹桂、万株草坪兰花基地为样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花卉苗木面积2.75万亩,培植了以景笙丹桂、家和苗圃、和平兰花等为龙头的一批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家。全县初步形成了“东猪南禽西北蜂”的养殖业格局,2015年生猪出栏达到37.37万头。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荣获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服务业稳步发展壮大,新兴三产蓄势升级。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由13.58亿元增加到28.2亿元,年均增长10.2%。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67亿元增加到17.66亿元,年均增长12.8%。旅游、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全面发展。宜丰农商银行改制完成正式挂牌营业,引进的赣州银行、江西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宜丰支行开业运营,金融企业由7家发展到10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12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4倍,各项贷款余额突破70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2.03倍。投资6亿元的全省首家红商城建成开业,物华综合大市场一期、厚德大酒店、城东农贸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场基本建成。“十二五”时期我县累计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亿多元,洞山普利禅寺复建顺利完工,黄檗禅寺和资寿寺复建进展顺利,东方禅文化园一期、竹文化园、九天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和景点建成,已经投入运营。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昌铜高速、昌栗高速顺利建成通车,蒙华铁路岳吉段、铜万高速及其联络线项目已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五高一铁”(大广、昌铜、昌栗、铜万、铜万高速联络线,蒙华铁路岳吉段)交通大格局。高速公路宜丰境内总长141公里,里程全市第一,完成国、省道升级改造130公里,改造危桥11座,建设独立桥5座,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自然村通水泥路率达到70%。
——城镇建设不断推进。按照“双核四区三带”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7.5亿元,光华大道、城南环线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城东、城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期末增加39.1%。2010-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由39.68%提高到48.58%,高于全市3.7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8个百分点。
——乡村更加美丽。潭山、天宝、黄岗山“三位一体”县城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通过镇村联动建设,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投入近2亿元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41个新农村建设点进展顺利,农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122座规模水库基本实现健康养殖,563个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三池一分流”设施建设。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02元增加到120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26元,两项收入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全面推进各项就业政策落实,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大力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在经济下行冲击下,成功守住了保就业的“下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1366人,园区务工人员达到2.7万人。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十二五”以来,县委、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挤出更多资金向困难群众、农村和社会公益事业倾斜。围绕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八个方面五年推出了76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达64.3亿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2.9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七成多,规模创历史最高,有效提升了民生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截止到2015年底,全县共有46858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576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102718人,其中,职工医保参保缴费人数48614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人数54104人,9671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城市、农村居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55元和245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195元和135元,五年共发放低保金19474万元。五年时间共开工建设3881套公租房和廉租房、426套安置房和改造了3288户农村危旧房,其中878套廉租房、500套公租房和385套安置房已投入使用。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节能降耗减排取得新成效。“十二五”以来,全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被列为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16个示范县市之一。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严格落实“三禁伐、两限伐”政策,全县封山育林6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26%。深入实施锦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制”,县域内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空气质量、水质指标在全市、全省居前列,守住了宜丰山青水秀和清新空气。11个乡镇场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15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15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国家生态县创建已通过环保部的技术评估。全县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效果良好。“十二五”期间年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254吨、二氧化硫减排427吨、氨氮排放量减排398吨,氮氧化物减排118吨,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下降率19.06%。2010年--2015年全县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科教文卫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以来,宜丰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由808万元提高到4599万元,年均增长41.6%。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85%提高到88%,投资1.5亿元的崇文中学建成投入使用,先后荣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小康健身工程”深入实施,主要指标居全市领先水平。到2015年底,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73.9%。首次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评为省优项目,县图书馆晋升国家一级馆,县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综合馆。县直三所公立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复评,成功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荣获2011-2014年全省竞赛体育贡献奖。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蝉联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江西省文明县城”,2014年10月被确定为全省6个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县之一;2015年2月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称号,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力推进法治宜丰建设,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稳居省市前列,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平安县”和全省信访“三无县”。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十二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规划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经济总量人均值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95.65亿元,人均仅5357美元,虽然高于宜春市4731美元的平均水平,但与全省5898美元人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存量偏小,求增量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以来,宜丰经济发展逐步由二产为主向二、三产业协调推动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2.53∶50.86∶26.61调整为20.53∶49.98∶29.49,非农产业比重为79.47%,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虽然与2010年相比,二、三次产业稍有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特别是第三产业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三次产业占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低于宜春全市3.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9.15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有待提升。工业产业依然以传统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的制造、采掘业为主,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处于培育阶段,产业规模尚未形成,现代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企业数量较少,销售收入较低。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农产品的附加值依然处在低水平,拉动农民增收成效尚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以传统大宗主粮为主,结构单一,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产量偏小,品牌知名度、市场认同度较低。
服务业总体发展比较滞后,且以传统商贸、餐饮为主,业态单一。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特色突出、知名度大的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虽然纵向比有不少进步,但还远没有实现“旅游旺县”的目的。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内生性经济增长任重道远。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创新的内生性增长模式尚未形成,全县创新投入不足,2015年全县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5%,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创新型研发人才匮乏,争取外部科研援助的机制、体制不顺畅,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受影响。内生性经济增长任重道远。
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大宗物资还只能靠公路运输,企业的运输成本较高。全县自然村通水泥(油)率只有70%,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还没有建立。能源利用率低,可再生能源开发较单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防洪抗旱任务十分繁重,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生态环境负载加重,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有待缓解。长期高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采掘业和人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有所破坏,资源消耗过度,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问题已经初露端倪,如不加以高度重视,必将超过生态环境的负载,必须将这些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紧扣“建设‘大美生态、科技文明’新宜丰”总体目标,以“主攻三大创新提升工程、做强三大绿色产业基地、构建区域旅游休闲养生中心”为重点,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发为动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决战决胜姿态奋力夺取“十三五”全面胜利。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相统一。要把加快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促进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同时,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坚持“四化”同步,围绕转型升级做文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市场主体创新产品和服务等有效供给,引导新需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发展速度和提升质量统一。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统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宜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相协调,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统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力量。“十三五”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创新是关键的一环,是决定我县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全县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要素和创新协同驱动转变。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相统一。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深化双向对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大力支持“宜丰出品”挺进国际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前进。强化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相统一。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为宜丰的美好明天不懈奋斗。同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县,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纳入法治轨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三节 主要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充分发挥、利用、转化宜丰的竞争优势,全面增强宜丰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宜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保持较快的、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宜丰加快发展,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0%,到2020年达到162亿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69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4亿元,年均增长11.5%;出口创汇3亿美元,年均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达到28.3亿元,年均增长11.0%。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幅提高,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投资消费关系得到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新动力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强化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占比,特别是花大力气提升第三次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到“十三五”末,三次产业的占比力争达到17∶51∶32。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全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确保1.5%;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重点支持行业的增加值占比达到3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事业普惠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870元和19450元。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两年到2018年,力争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个省级贫困村和2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要以获批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动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特色,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5%以上;全县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到100%,山塘水库全部实现人放天养,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0%、90%。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 能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等指标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的目标范围内。
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做大做强。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全民参与长效常态和共建共享的创建机制,公共文明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城市形象更加整洁、有序、文明。各方面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信用程度明显提高。
宜丰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主要规划指标表
类别 | 指 标 | 2015年 | 2020年 | 累计或年均 增长(%) | 属性 |
经济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95.65 | 162 | 10.0 | 预期性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16.8 | 28.3 | 11.0 | 预期性 | |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84.42 | 169 | 15.0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7.66 | 30.4 | 11.5 | 预期性 | |
出口总额(亿美元) | 2.28 | 3 | 8.0 | 预期性 |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0.585 | 1 | 12.0 | 预期性 | |
转型升级 | 三产比例(%) | 20.53:49.98:29.49 | 17∶51∶32 | 预期性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投入强度(%) | 0.5 | 1.5 | 0.2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8.58 | 55 | 1.28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40 | 预期性 | |||
社会民生 | 全县总人口(万人) | 29.99 | 31.36 | 0.873 | 预期性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5326 | 39870 | 9.5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2072 | 19450 | 10.0 | 预期性 |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0.28 | <5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0.5322 | [1.95] | 预期性 |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81.3 | 97 | 预期性 | ||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0 | 11.5 | 0.3年 | 预期性 |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0.88 | 约束性 |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 200 | 上级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类别 | 指 标 | 2015年 | 2020年 | 累计或年均 增长(%) | 属性 |
生态文明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 0.1615 | 上级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 上级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单位GDP 能耗降低(%) | 3.21 | 上级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不作考核 | 上级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70.26 | 70.5 | [0.24个百分点] | 约束性 |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787 | 850 | [8.0] | 约束性 | |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重(%) | 100 | 100 | 约束性 | ||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7.3 | 98 | [0.7个百分点] | 约束性 |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70 | 80 | 2个百分点 | 约束性 |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5 | 90 | 1个百分点 | 约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COD | 3 | 上级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氨氮 | 2 | 上级下达指标 | |||
二氧化硫 | 1 | 上级下达指标 | |||
氮氧化物 | 1 | 上级下达指标 |
注:[]为五年累计值。
第四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围绕“千百亿”培育工程的目标,以打造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制造基地、绿色装饰材料基地、绿色食品饮料基地“三大”绿色产业基地为主线,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为契机,以研发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改造装备提升为手段,加快推进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布局战略性新新兴产业,构建产业新体系,发挥产业集聚的效应,尽快形成有影响和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显著增强我县工业的整体竞争优势,逐步占据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第一节 主攻工业技改创新提升
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实研发力量,增强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
做强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制造产业。支持现有企业抱团合作、靠大联强,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构建体系的发展之路。横向拓展,即按照“深化动力电池,进军通信、储能电池”的思路,主攻高能电池、大容量电池、充放电次数多、循环使用能力强的电池;纵向延伸,即运用系统集成的理念,走通“从动力电池到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从储能电池到储能系统再到储能电站”的产业链延伸路径;构建体系,即大力创建自主品牌,引进循环回收利用项目,推进产品、营销、工艺、市场、制度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跨越300亿元,成为全国有份量的高效储能系统制造示范基地和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基地。
建设引领潮流的绿色新型装饰材料产业。按照“工业路线、创意路线”两条路径,稳步推进微晶玻璃、竹、建陶产业发展。依托武汉理工大学高端科研技术,加快推进鼎盛浮法微晶装饰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轻量化玻璃瓶、装饰面板、泡沫玻璃、晶体材料、玻璃工艺品等产品;依托南京林业大学,顺应国家推进装配式建筑、以竹代钢的城建导向,大力发展新型竹建材,研发竹保健品和集适用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竹工艺品;建陶产业稳步推进技改提升工程、工艺品研发工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绿色新型装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跨越200亿元,宜丰成为全国有份量、全球有影响的微晶装饰材料、竹产业基地。
构筑特色高端绿色食品饮料产业。紧扣打造全国优质矿泉水产业集群县目标,着力抓好“百岁山”一期扩产达标,二期、三期开工投产和天喔“金贡泉”竣工投产,并依托优质水资源引进高端啤酒、保健酒项目。与正在兴起的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种养、休闲食品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跨越100亿元。
第二节 推进工业园区基础建设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功能,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完善水、电、路、网、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园区景区化、景点化建设,规划建设休闲公园。整合资源,高标准推进周边村建设。创新园区管理机制。依法有序向园区下放行政权力。推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机制”,引入社会资本主导、参与园区或“园中区”的设计、投资、建设、招商、运营等,破解资金筹措难题。力争到2020年,工业园区主营业收入达到650亿元以上,向全省第一方阵迈进。
第三节 促进“两化融合”
坚持继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信息化引领企业的集成创新、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竞争优势,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产品、运营、销售等方面的竞争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价值链高端产业,实现企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服务定制化“六化联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县工业企业要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服务、管理决策、研发创新三大主线,推进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重点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逐步打造“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制造产业重点推广在线监测和分析系统,绿色新型装饰材料、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重点推广与工艺、设备等有关的高端工业应用软件,推广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民爆行业重点推广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
第四节 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市场引导、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突出自主创新和生态环保,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推进系统配套,提高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将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行业作为提升我县工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强化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统筹科技研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为产业培育和拓展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空间,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综合分析我县各新兴产业内涵、产业基础和的资源条件、项目技术支撑等潜在优势,将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等两个产业作为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主攻方向,同时,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建立形成我县2+X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格局。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以江西鼎盛玻璃实业有限公司的新型微晶玻璃为龙头的装饰材料产业化进程,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重点是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医药生物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宜丰,支持江西华太药业有限公司等现有企业的新GMP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究开发,金丹附延颗粒、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等既有国家级新药的市场推广和竞争力培育等。
第五章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品质创新提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增加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按照“突出重点,培育特色”的原则,抓好传统农林业的升级优化,做好农林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布局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新业态,打造宜丰特色的高质量农林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探索适合宜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到2020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超过2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0%以上。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5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到6万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升级优化
水稻种植加工产业以完善水利设施和“压单改双”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先导,进一步主攻单产,优化品质;以普及水稻产、加、销技术为手段,努力提高水稻产业的科技水平;通过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稻米,提升稻米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稻米产业。集中打造一批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绿色有机和特色示范区,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超过32万吨,其中水稻产量达到28、5万吨,粮食优良品种达到98%;依据我县农业生产的区域特点,在全县16个乡镇场的各水稻生产区全面推进优质高产水稻基地建设,以澄塘镇、石市镇、棠浦镇、芳溪镇、新庄镇、天宝乡、花桥乡、潭山镇、车上林场、双峰林场为重点发展区域,整体推进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巩固车上林场、双峰林场2万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选择环境适合区域再增加3万亩有机稻种植;选择潭山、天宝、同安、花桥等乡镇的山区与丘陵缓冲区建立再生稻推广区;建立同安、花桥等地的柳条糯、黄莲糯、黑糯稻等种质资源保护基地。
畜牧水产养殖加工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系列开发为途径,逐步实现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规模经营,不断调整养殖结构,以绿色循环标准化养殖为主,多种养殖方式综合发展,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搞好水产品市场,引导水产业不断发展,促进本县农民增收。到202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5万吨;生猪存栏28万头,出栏40万头;牛存栏5万头,出栏3万头;羊存栏3万头,出栏2万头;禽存笼230万羽,出笼200万羽;蜂6万箱,蜂蜜产量1200吨;肉类总产量4.6万吨;禽蛋产量为2.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草食畜和家禽产值比重达到40%。
蔬菜种植加工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原则,推行产业化发展模式,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企业带动为纽带,以科技支撑为关键,以产品销售为重点,以增加收入为目标,全力打造宜丰绿色有机蔬菜品牌,提升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立足实际,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明确发展思路,不断提高蔬菜生产专业化程度。全面建设标准化蔬菜园区,提升蔬菜产业档次。大力推广新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以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营销经纪人为依托,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大财政投入,为蔬菜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到2020年,全县蔬菜基本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5万亩,县内居民保障性蔬菜基地3万亩),常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林业及林产品深加工。大力营造木质原料林、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种养殖业等绿色产业基地,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培育优质林产品,满足人们对林产品的不断增长需求。建设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10.05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3.5万亩,新造油茶林2.7万亩;改造低效竹林18.5万亩,诱鞭扩竹0.5万亩;科学搞好珍贵阔叶树造林规划,大力发展以红心杉、南方红豆杉、闽楠、樟树、毛红椿、榉树等为主的抗灾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形成3.75万亩本土珍贵用材林树种基地;新建10万亩以黄桅子、野猕猴桃、葛根、鸡、鸭、中蜂为重点的林下种养殖基地,新开发特色中药材基地5万亩。积极推动以本地林产为原料的深加工产业发展升级,延伸拉长价值链条,丰富产品线,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全县森林保有量202.9万亩,林地保有量209.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50万立方米,活立竹达到1.3亿株。
第二节 布局现代农业新业态
大力发展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形态。到2020年,发展省级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个,发展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以上,并实行星级评定,申报完成“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工作。安置农民为主的就业人员8000名以上,实现年游客接待量80万人次。
全县绿色有机农作物基地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其中绿色种植36万亩,有机种植12万亩。打造宜丰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注册、推广宜丰有机农产品品牌,主动申请国内外有机农产品认证,用认证、品牌增强消费者的信心;积极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等相关认证工作,每年认证数(含复查换证)要比上年增加20%以上。到202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基地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有机食品认证个数达到50个以上,绿色食品认证个数3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达到常态化。蔬菜质量抽检合格率95%以上。地理标志产品达到3个。同时,积极推动有机农业公司、合作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消除有机农产品种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取得市场的认可。
第三节 建设特色农林产品基地
按照“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要求,通过示范园区的引领和辐射,着力发展猕猴桃、茶叶、葛、杨梅、油茶、中蜂、蚕桑等八大经济作物,打造宜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把优质农产品作为宜丰的特色名片、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到2020年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0000亩,桑园面积保持在1500亩以上,其中果桑300亩。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油茶产量达到400万吨,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达到20家,新建油茶精深加工企业1个。年加工油茶子能力达250万吨,产优质山茶油500吨。加大对野葛的开发利用,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以上。
以黄檗山、洞山为中心,发展禅茶产业,打响宜丰禅茶品牌。做大做强“黄檗”禅茶、“登云塔”牌沁春雪峰绿茶,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万亩,茶叶总产量300吨,
扩大绿色杨梅种植面积,至2020年,新增面积4000-6000亩,最终达到10000亩,同时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绿色杨梅精深加工厂、研发中心及开发相关的以采摘体验,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项目。
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省官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建立中蜂保种场和保护区,到2020年,种蜂场供种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养中蜂数量达到5万箱,力争蜂蜜产量达到2500吨。
通过继续扩大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创立花卉苗木品牌,培植龙头企业等措施发展壮大苗木花卉产业。至2020年,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4.18万亩,其中绿化苗木4万苗,苗木株数达1200万株;形成4—5个具有本地特色、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格的绿化苗优势品种;兰花精选出5-6特色精品进行组织培养,创立品牌。培育2—3家经营面积近1000亩,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第四节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到“十三五”末,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6%以上。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的实施。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创建一批绿色水稻标准园,蔬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果业示范场。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尽快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与国际和国家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成好宜丰县农产品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各乡镇要建立规范统一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经营主体要加快充实和完善农产品基地、加工、流通为主的自我检验检测体系,从而形成全县性的检验检测网络,对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处理。要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测制度,加强对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县、乡(镇)上下一致、关系顺畅、人员精干、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体系,依法履行职责。同时要落实监督管理行政责任制和管理机制,实现监督管理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检查经常化,保障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五节 做好涉农服务工作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产品产业加工园,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继续积极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出资,组建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公司,利用集体的力量改变农民单打独斗的格局。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力争到2020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21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农户通过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品达到50%以上。
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软硬实力,使其成为面向农村农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其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职能作用,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效能,不断丰富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和内容,不断扩大农技推广服务对象和领域,不断提升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种养技术,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做好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使农业技术推广、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工商经营等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以上,
健全“信息化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基地、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农产品电子交易基地,重点实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工程,力争到2020年,农业信息入网履盖率达到85%以上。
第六章 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服务业升级
大力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构建与全县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使服务业结构逐步优化,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增强新功能,以知识密集、新兴业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比明显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全县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化能力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服务业发展局面,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争取突破50亿元,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
占比和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强化。
第一节 构建全域旅游养生中心
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综合考虑宜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围绕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发展“大健康”产业,科学定位宜丰旅游。近期目标是把宜丰建设成辐射南昌、武汉、长沙城市经济圈的“区域旅游休闲养生中心”,为把宜丰打造成“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宜丰示范”和全域旅游的新典范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打造以两园(东方禅文化园和竹文化园)、洞山、黄檗山景区为核心的禅文化研修观光区,以潭山、天宝、黄岗山为核心的民俗生态休闲旅游区,以长青厂、龙袍、官山、院前为核心的绿色休闲观光度假区,促进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发转变,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景区升级、服务升级和营销升级,将宜丰打造成南昌、武汉、长沙三个省会城市的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成为昌铜高速生态旅游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倾力推动天宝古城创5A,全域创4A级旅游景区工作。创建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亿元。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足我县旅游发展的短板。以天宝古城旅游开发项目为龙头,加快与省旅游集团合作,确保项目2016年内全面开工建设,倾力将其打造成5A级景区。新修和改扩建洞山经草坪至兰溪、院前经长青厂至黄岗2条旅游公路;新建或改扩建洞山、黄檗山、天宝古村、东方禅文化园、竹文化园等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游步道、旅游公厕、停车场;修复洞山景区佛塔、整修洞山景区木鱼石景观;完成东方禅文化园五百石雕佛像石刻介绍和竹文化园竹种介绍标识,全面建成资寿寺并接待游客。着手编制渊明湖和光华水库两个水利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渊明湖水利风景区打造花港观鱼区、渡假村区、桃花源区、茶田生态农庄区、游乐园区等多个功能模块;在光华水库规划建设国际自行车赛区、水上游乐区、垂钓区、沙滩浴场区等,积极招商引资,条件成熟之后适时开工建设。在熊雄故居和黄沙大捷两个红色景点,做好景点规划和建设准备,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村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从供给侧发力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的构成,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推动传统旅游景区向旅游经济综合体转变,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结构优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具有宜丰特色的旅游商品街区,不断发掘我县竹雕、木雕、根雕、宾顺豆腐乳、天宝罗酒、红豆杉酒、黄檗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附加价值,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
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农业等领域互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学游、养生养老游、自驾、骑行营地游、创意农业游、农耕文化体验游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形成互动性较强、趣味性较浓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旅游格局,旅游产业链与消费热点全面对接,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节 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立足全县高效储能系统、建筑装饰材料、有机农业等行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增长,提升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各类面向行业应用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加大互联网在各个行业和企业的应用。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建成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场的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网络,助力“123+N”智慧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和产业链协同服务,积极建设以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流通企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引进、培育一批运营规范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健全在线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服务体系。
蒙华铁路岳吉段开工建设并在宜丰设站,应抓住机会,提前布局,抢得先机,打造以铁路公路联运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壮大发展“三大产业”等专业物流集群,着力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第三方物流体系。
大力推动金融产业改革发展。壮大地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地方准金融机构,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开展业务。加快保险服务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不断拓展保险新业务领域,扩大城乡保险覆盖面。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结合我县主导产业集群的顺利推进,推动科技研发与设计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推进科技服务业快速成长,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档次与服务水平,面向全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服务业,搭建高效储能系统制造等重点行业研发设计平台和技术中心,大力提高设计能力和水平,抢占行业技术标准的制高点和话语权。整合区域研发资源,建设公共科技信息平台,为研发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仪器共享、数据、文献和专业技术等科技咨询服务。
引导和鼓励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完善商务服务业市场体系、诚信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集聚发展的商务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为县域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商务服务,双方共享专业分工带来的利益。加快发展市场调查、管理咨询、品牌服务、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各类代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咨询服务行业,积极发展广告业和租赁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拍卖、检测、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推动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推广代理、代办、经纪等服务方式。
第三节 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不断丰富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加快建设县城商贸中心和农村乡镇商贸网点。依托商贸中心在商品、资金、信息、技术以及流通网络等方面优势,加强与周边市场的连接与拓展,构建相互配合、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业态新颖、功能完备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扩大商贸流通规模和覆盖范围。根据城市规模扩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配套、更新零售商业网点;提升物华综合大市场的辐射能力,促进批发市场转型,重点发展生产资料、优势特色农产品、消费品的批发贸易。
创新流通方式,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在流通模式、业态、管理、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创新,促进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升级。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品牌餐饮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和品牌,引导和带动商贸流通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建设传统特色商业与现代旅游、购物、文化、娱乐、休闲、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式、一站式消费服务。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电子商务流通领域和流通企业的普及运用,加快电子商务和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的融合,在制造业采购和销售环节、宜丰特色农产品推广、宜丰旅游品牌传播等环节中体现 “互联网+”效应。
第四节 促进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进一步加大投入,拆迁改造棚户区20万平方米,改善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条件;采取措施,适当增加总量约80万平方米房地产供地,特别是要增加面向老百姓的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平抑住房价格,满足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使房地产供求状况进一步平衡,房地产价格走势趋向相对稳定。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管理,制止擅自变更规划、违规交易和哄抬房价行为;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用档案建设,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加强市场监测,增加交易活动的透明度;加强行业的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营造健康有序的行业发展环境;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自身建设,鼓励企业做好做强做大,围绕“诚信、品牌、社会责任”等关键词发展壮大。大力培育存量房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通过市场有效配置住房资源。积极扶持物业管理、房产中介、装修设计等房地产相关服务行业发展。
第七章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国家“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战略为契机,把握我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发展格局,加快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十三五”期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把宜丰建成为现代中有传承、规范中有灵动、绿色包容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机生命体。
第一节 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大潭山”板块为次中心,依托“五高一铁”及宜杨、宜铜、宜潭等道路网络布局城镇,形成“双核三带五重点”的城乡发展格局。在城镇产业总体布局上体现为“一个中心,二个经济区”。即县城经济中心、北部生态农业、旅游和南部工业经济区。
双核:即南部县城为中心,北部以“大潭山”板块为次中心,形成双核驱动模式。县城即中心城区,包括新昌镇和桥西乡,按照“东扩、西延、南伸、北拓、中改”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向东、西、南展开布局,改造老城区,完善城东区,开发城南区和城西区,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品位高雅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万。“大潭山”即潭山、天宝、黄岗山三个乡镇场,为县域北部旅游产业的集散地。
三带:即继续加大对城东文化产业带,城西彩色苗木带,城北休闲娱乐特色旅游带的建设发展力度。
五重点:即石市、棠浦、花桥(同安)、芳溪、黄岗五个重点乡镇。发挥重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南部以石市镇为主体,以320国道及光华大道为依托,积极对接中心城区。东部以棠浦镇、花桥乡为中心,辐射新庄镇、澄塘镇、同安乡(花桥乡),形成生产要素集中的东部城镇群。西部以芳溪镇、黄岗镇为中心,辐射石花尖垦殖场、车上林场、双峰林场,形成生态环境良好的西部城镇群。
第二节 建设精致县城
按照“一河两岸”、“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等“多规合一”。科学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资源,把城南打造成产城一体、功能完备的光华科技小镇。建设“海绵县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增强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加快棚户区改造。按照“拆旧不建新”的原则,重点补齐老城区功能短板,提升安居度、幸福感。加强城市设计,明确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的要求,抓好新昌大道、工业大道等重点路段的整体提升。坚持划行归市,科学布局服装、饮食、商务、物流等业态。加快城市道路绿化、亮化、黑色化、标识化“四化”改造。支持新昌、桥西全域逐步融入县城发展。积极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的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全覆盖的数字城管监控及指挥中心,推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社区、民警、城管、物管、环卫为一体的联动机制,
提升城市精细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 创建特色小镇
按照“特色化牵引、一体化规划、市场化主导、产业化支撑、项目化运作”要求,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努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以潭山、天宝、黄岗山为主轴,以天宝古城、伏溪生态长廊、九天漂流为核心,着力打造潭山生态旅游特色小镇。以两个祖庭开发为契机,着力把同安、花桥、黄岗、石花尖、车上打造成各具特点的禅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充分利用双峰自然生态绝佳,拥有“小庐山”气候的优势,着力打造休闲养生特色小镇。鼓励石市、芳溪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朝现代农业特色小镇方向努力。引导澄塘、棠浦、新庄结合自身特点,朝产业特色小镇方向努力。推动镇村联动与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建好10个特色中心村。
第四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镇村联动,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新型村镇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要求,牢固树立区域规划理念,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级各类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分类指导,合理规划功能分区,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广泛性和权威性。全面推进“新建十一个一、五个改造提质”及集镇“六位一体”改造工作,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保障水平,推动公共交通、供气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宽带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发展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就业服务共享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和乡镇,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报销水平,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
稳步推进秀美乡村建设,按照“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先点后面,选择院前村(分场)、茜槽村、平溪村、石埠村等10个左右条件较好的村,分类推进、重点打造。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统筹做好“规划引领、文化增色、多元投入、全民参与、产业融合、精细管理”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大格局。加快推进国、省、县道沿线特色民居建设,形成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节能环保、功能多样、样式新颖的农家小院。
第八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提升交通运输保障水平
按照宜丰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好“四个交通”,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一是建设区位大交通。配合协调铜鼓至万载高速公路、宜丰联络线以及蒙华铁路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宜丰火车站,形成宜丰“五高一铁”格局,积极推动长沙至南昌城际铁路早日开工建设,打造宜丰至周边大中城市两小时交通圈;二是建设畅通城乡交通。在现有基础上对国省道、干线公路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对行政中心至邓家垅、邓家垅至石市、黄岗至芳溪、花桥至同安、行政中心至工业园、斜港至黄岗以及潭山至找桥公路改造升级,建设好火车站经光华大道至工业园区物流通道;三是提升民生交通。推进县乡道升级改造,实现全县自然村(25户以上)村村通水泥(油)路,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提升养护水平,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完成乡道以上危桥改造;四是建设便民交通。推进物流产业发展,建设物流产业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形成城乡交通一体化格局,实现96%以上的行政村通客运班线,方便群众出行。
第二节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推动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坚持集中与分散开发利用并举,以风能、太阳能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着力提高天然气普及率。抓好门气站、LNG汽车加注站、电动汽车充电站、城市管网等项目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面,扩大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用气规模。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着力增强电网对新能源发电、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能源利用方式的承载和适应能力,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互动,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各要素升级转型,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水平和综合效率,着力提升园区企业能源保障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消除电网薄弱环节,扩大电网覆盖面,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农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基本解决。
第三节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以防洪、灌溉、减灾、民生保障工程、农村及城市引水工程为重点,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建成重点流域或区域较完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完善水环境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基本建成县城规划区河段2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乡镇(场)集镇重点河段基本达到防御10年一遇洪水标准,点低洼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得到提高,基本达到5年一遇,涝灾害损失率(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量占同期GDP的比重)降至1.0%以下。重点地区、城镇、粮食主产区的抗旱能力逐步提高,发生中等干旱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重大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
抓好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和机电泵站改造,继续完成1座中型水库和1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使全县所有水库彻底除险,病险水闸比例进一步降低。抓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山塘整治,进一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努力使骨干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均达75%以上,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争取达到0.50以上;加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力度,逐步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6.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2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实施水生态安全工程,切实加强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得质增效工程,使现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改造达标。
第四节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3S、城市网格、网络通信、智能控制、物联网、智慧城市、天网工程等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移动互联网升级、宽带互联网扩容、“三网”融合,到“十三五”末,信息化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互联网出口宽带增长3倍以上,无线宽带接入实现全覆盖。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区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形成横向、纵向相连通的一体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推进公共服务网络化。实现信息网络“村村通”,实施农村电视、电信、网络一体化建设,完善和提升乡镇信息站,健全村级信息点。全面协调推进我县经济发展信息化和社会进步信息化的进程,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我县信息化发展速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
第九章 加大投入,促进教体文卫事业协同发展
第一节 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坚持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内涵提升、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促进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消化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初步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和效益较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运转协调、灵活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体制。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5%以上,积极发展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满足社会对0至6岁婴幼儿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建设,不断提升保教水平。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均能依法按时入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小学升初中比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年巩固率达98%以上,年均递增4‰;“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加大普高教育投入,加快普高发展步伐,把我县两所普通高中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精品优质、全市拔尖、全省知名的高中学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至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年均递增10‰。力争县职教中心(含县职业高中和科海两个校区)申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至2020年,全日制学历教育年招生达1200人以上,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3000人以上;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人数年均达1000人以上,就业率达96%以上;全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配齐特教学校教师,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切实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残疾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
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改革招生考试、质量评价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积极推进教育督导、评价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引导全县各中小学校加强学校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十三五”期间,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5%以上,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达15%以上。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乡镇(场)和有关部门的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努力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举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投资办学,形成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完善民办学校的准入制度,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办园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以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为目标,以义务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筹措校建资金两亿元,新建加固校舍16000平方米,努力将全县中小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第二节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紧紧围绕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形成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着力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活动创新与科学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实施奥运争光计划。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亲民、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体系,各社区、乡镇(场)、行政村都建有健身场所。乡镇体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到2020年,全县各社区、乡镇、行政村体育组织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0平方米以上;完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明显加强;全县中小学学生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率达到93%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县人口的48%以上;每年向各级大专院校体育系统输送体育特长人才不低于在训人数的20%;每年参加全省少儿系列赛达标率不低于45%。
第三节 促进文化广电事业繁荣
基本建立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的文化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风格。文化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继续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光荣称号,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让宜丰的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均走在全市前列。
基本完成新“四馆一心”等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抓好乡镇“三室一厅”、村级“五个一”硬件设施为主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免费开放水平。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繁荣现代文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大禅文化、竹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普及群众文化,广泛开展全民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娱乐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积极推进精品工程,争取用3-5年的时间逐步形成1-3个在全市有影响的文艺或创作项目。积极开展下乡送戏、送电影、送书“三送”活动,送文化下乡。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开展“民俗文化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艺术之乡”等命名活动。积极开发具有传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和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形成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做好省市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汇总、整理、保护和传承,建立一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两个县级传习所。
认真编制维修保护规划,做好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场)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489处文保单位的维修保护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文保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大大文保专项经费投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启动数字直播时代工程,让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电视等进入千家万户,建设好村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加强文献资源建设,馆藏量力争2020年达到15.6万册(人均0.6册)。积极推进“全民读书工程”,开展社区服务,积极促进基层图书馆(室)建设,建立图书流通站等。推进县综合档案馆馆藏翻番工程建设,力争“十三五”末,馆藏档案资料达到20万卷册。抓好重点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基本完成县级数字档案馆建设。
第四节 促进卫生、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
统筹考虑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健康消费增加等因素,建立适应不同收入阶层、满足各种服务要求的健康保障体系。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大体系”,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务人员制度、综合监督制度建设上有所突破。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卫生事业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需求。推进“健康宜丰”建设。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实行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调整医疗机构布局,科学合理配制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县中医院住院大楼等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科学合理配置村级医疗卫生资源,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整合各类资金,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广泛筹集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完善社会办医在土地、投融资、财税、价格、产业政策等方面的鼓励政策。
县级公立医院(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破除以药补医,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改革为重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分类管理,规范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人事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进一步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成果,着力抓好全县农村中医人员培训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卫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实施基层卫生机构人才规划建设,为乡镇卫生院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加大执业医师招聘项目力度,继续开展乡、村两级卫技人员在岗培训;继续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乡镇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安排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县乡两级卫技人员在职学历教育工作力度,到2018年,县级医疗机构中青年临床医生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他卫技人员90%以上达到大专学历层次,乡镇卫生院90%的中青年卫技人员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全县卫技队伍理论水平,加强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教育和学历教育,鼓励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不断提升全县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的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小孩的决定,做好新政策的配套和落地实施,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适时调整人口控制目标,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77%左右,全县人口出生率计划控制在13.3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7‰以下,到2020年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1.36万人左右。加强县乡服务网络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县、乡、村三级计生服务网络全面升级达标,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为宜丰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十章 持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持续改善民生,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十三五”期间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民生工程建设的关键就是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把为群众办好一切事作为执政为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财政投入比重,加快建设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差异缩小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建立居民收入增长的合理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力提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扩大就业,进一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工资报酬,促进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积极推进创业富民模式,拉动居民经营净收入持续增长。推进金融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完善养老金增长机制,贯彻落实好社会救助和政策性生活补贴,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促进居民收入提速。力争到202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870元和19450元。
第二节 扩大和稳定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县争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7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总量和结构比较均衡,就业环境优化,就业保障比较健全,就业质量良好。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创业者搭建多种帮扶平台。完善退伍士兵安置改革制度。积极探索转业士官、退伍士兵安置改革路子,实现自谋职业率逐年提高。争创新一轮“双拥”模范县。
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建立以网格化、网络化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力争达到98%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力争达到98%以上,劳动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力争达到99%以上。
第三节 打赢脱贫攻坚战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十三五”期间,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扶贫资金渠道,根据上级有关扶贫攻坚工作精神的指引,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要求,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全力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8年,力争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个省级贫困村和2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9至2020年,进一步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确保扶贫对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贫困家庭进行就业创业扶持,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方式来增加收入脱贫,加强劳动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能掌握一门以上劳动技能、具备转移就业的基本素质;争取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全部完成,生存环境恶劣不宜居住的,下决心进行异地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改善贫困村落的基础设施,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推进贫困村落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管理服务高效便捷,突出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到2020年,养老保险实现城镇和乡村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力争达5.2万人以上,年均递增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力争达到96.95%以上。努力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由“数量医保”向“质量医保”转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6%以上,提高医保基金保障绩效。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9万人以上。进一步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2%和90%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万人以上。
第五节 办好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
适应老龄化新需求,尽快建立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将赡养父母纳入个人信用评级和干部考核,建立子女照料失能老人支持政策。投资2亿元,完成中华情祥胜老年公寓第二期4幢老年公寓楼建设,总面积达12000㎡,养老床位达到1500张。积极支持南山老年公寓和天宝草坪善老服务中心建设,力争两所民办养老院正式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新增养老床位600张。投资1000万元,完成全县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作,达到省级标准。投资300万元,对光荣院进行整体改造升级。建设好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八个城市社区全部建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大力推进绿色殡葬,逐步实现全民遗体免费火化制度,投资8000万元,完成殡仪馆新馆建设力争投入使用。
第六节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保工作在原来保障人数的基础上,强化年度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医疗救助管理水平,执行一站式结算;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稳步提高救助标准,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0%。动员组织、协调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第十一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抓好的重大战略任务。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获批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动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增强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生态文明的溢出效应,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制度体系,助力宜丰建设区域性、全, , 域型旅游养生中心,打造造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大美生态、科技文明新区。
第一节 协调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作为生态优良、较早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县域,特别是作为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宜丰应全力配合全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制定缜密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专职机构,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争做全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同时,协调推进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级生态县的创建工作,做好环保部对我县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后各项问题的整改工作,力争在2016年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并命名,继续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县16个乡镇场全部获得国家生态乡镇的大满贯,并做好创建即将开始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相关准备及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办法,实行差别化绩效考核,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绿色发展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提高绿色考评权重,强化指标约束。倡导绿色价值观,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体系,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县上下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
“十三五”期间,要完成生态立县目标,我县的的节能减排工作更加艰巨。要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到2020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5244吨,比2015年降低8%,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100吨,实现零增长,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303吨,比2015年降低8%;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2200吨,实现零增长。
大力推进生产循环,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大幅减少和避免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减少废物处理量为目标,完善并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再生产品强制使用制度,推进环保电源、陶瓷及矿产品加工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对存量产业加快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控制工业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工作,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实现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依法对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排放强度,从根本上促进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能力,要大幅度提高污水回用规模,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保护和节约水资源。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消费增量,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要从严执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新建项目必须按照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最严格的环保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落地宜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新增量。
第三节 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提高自然生态质量。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丰县南屏公园县级自然保护区,升级宜丰洞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和宜丰大西坑县级自然保护区为市级保护区;提质宜丰县城省级森林公园、螺峰尖省级森林公园、马形山省级森林公园、仙隐洞省级森林公园、东方禅文化园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提质宜丰县新昌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不断提高对湿地保护的管理、科研和监测水平,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基本控制天然湿地破坏性开发,遏制天然湿地下降趋势,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对天然阔叶林继续实施“三禁伐、两限伐”政策,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通过“补树种、添色彩、标标识”等工作,调整和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让宜丰的生态景观更加多彩、更为立体;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启动水源涵养林建设,拯救保护一批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确保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5%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到2020年,全县森林保有量达到202.9万亩;林地保有量20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5%,林木绿化率达7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50万立方米;活立竹达到1.3亿株。
抓好流域生态统筹治理。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和崩岗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加强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公倾,确保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生态整治,推动重点流域重金属治理,减少水体污染,强化指标监测和管控,保护大气环境。全面开展河道治理,完善宜丰县城防洪工程、棠浦集镇防洪工程、芳溪集镇防洪工程,启动石市集镇防洪工程和流域面积50-200平方公里河流综合整治,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防洪能力。
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3-5年的时间使县域环境质量总体上有质的提升,到2020年,全县主要河流的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城区域环境噪声达到2类区标准。加快县城和存在环境问题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对局部污染较为严重的乡镇进行重点治理,对重点企业实行全天候监控,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开展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禁止水库肥料养鱼和养殖污染物向江湖水库直接排放,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注重环境安全,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约束,科学设定全县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加强区域环境安全危机防范,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转变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理为主向资源化利用为主转变。
第四节 加强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利用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战略,控制开发强度,把握开发时序,优化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作用,严格用途管制,加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力,划定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支持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盘活闲置和低效使用的土地。加强农村用地管理,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土地开发,做到占补平衡。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761.33公顷以上,确保2436.6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总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4280公顷以内。
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秉持“节约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矿山回采率。通过复垦还绿、绿色矿山建设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矿山环境治理。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强化矿产资源和矿山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坚决制止乱挖滥采。
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三条红线”管理,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阶梯水价制度,加快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和水资源管理监测系统建设。按照省定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至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低于27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50立方米,全县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
第十二章 深化政府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第一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促进规范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力争实现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流程最优最为简便。加快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即“三单一网”,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统一目录,全面向社会公开。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强化投资引导,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扩大投资领域,激发社会投资。转变产业调控方式,减少选择性产业政策手段,强化功能性产业政策手段,加大对产业升级共性薄弱环节的普惠性支持,健全竞争性制度和政策,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规划干预。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财政收入和支出制度,增强财政资金筹集和分配使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高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让社会公众了解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公务员行为,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打造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府。
第二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同时,通过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以及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传播公信力、影响力,进一步优化媒体结构,推动全媒体中心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全面推进“四个民主”建设,着重完善“三项制度”(直接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人民群众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维护。努力实现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率达100%,农村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率达100%以上。民间组织管理有序发展。民间组织管理进入规范化轨道,各种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更加科学、规范,民间组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培育和发展新型民间组织,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认真开展2016—2020年法治建设暨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推动法治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要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规范行政权力,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要严守底线,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公正司法。加强诚信法制建设,完善相关地方规章,加大惩罚力度,加强执法监督。要完善诚信管理体系,构建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的社会诚信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要系统培育诚信文化。加强公民诚信教育,加大诚信文化宣传力度,深入发掘人民群众身边的诚信模范。要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依法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诉求。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第四节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深入推进平安宜丰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智能化立体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监督和执法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抓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农业、农村抵御气象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做到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及时有效,救灾指挥系统健全完善,社会动员及时有效,救灾物资供应迅速便捷,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实现救灾工作规范化。
第五节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
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强化互联网文化建设与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宜丰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
强化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树立和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全民终身教育系统,均衡发展各类教育,提升全民科学精神和文化素质。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着力在科普教育、职业培训、文化活动等方面创立学习品牌,促进广大市民文明素养提升。提高博物馆、文化馆和基层科普和文化教育场所的服务能力,支持各类群众文化社团开展活动。加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宜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
第十三章 强化落实监督,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宜丰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是指导全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必须在县委的领导下,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我县“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依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党委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着力推进作风建设,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
第二节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成立宜丰县“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负责“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政府部门要努力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推动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保障规划目标实现。全县各乡、镇、场,县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合理安排进度,并定期向县政府报告落实情况。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虚心听取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组织、人士对“十三五”规划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发展质量,保证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中期评估并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委报告。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规划时,应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第三节 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全县各类规划中居于龙头地位,是编制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行业或地域的细化。注意规划纲要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其他规划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为依据,着眼于具体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特别突出对于规划纲要实施的建设性、控制性作用,确保各项规划在总体目标上方向一致,在具体举措上彼此呼应,在相互关系上科学协调。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年度计划要逐年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约束性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
第四节 突出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
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建设、民生改善都要紧紧扭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十三五”期间,要以本规划为指导,抓好项目的研究、储备、论证、调度,建立与五年规划相配套的项目库,争取将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市规划,争取上级的资金、政策支持,创新机制体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广辟资金来源,特别注重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推广 PPP等融资模式,尽快形成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运作市场化的格局,加快实施一批推动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和改善民生的建设项目,使项目建设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千斤顶”,积蓄发展后劲的 “聚合器”, 强化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