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与十三五时期总体目标的报告(书面)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0/11
  • 查看:542

——2016年10月10日在宜丰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方宜文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与“十三五”时期总体目标,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县委正确领导下,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建设领先、人居环境一流的“幸福宜丰”总目标,统筹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旺县、和谐兴县“四大战略”,稳中求进,创新实干,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县域经济稳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以来,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获得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三年大竞赛先进县”,三年总评全市第二。生产总值由51.04亿元增加到95.65亿元,年均增长10.7 %;财政收入由5.02亿元增加到16.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34.7%,年均增长27.3%,五年时间实现了10亿元和15亿元的两次大跨越,在全省的排位较2010年前移了17位。优越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全县投资总量连年攀升,固定资产投资由19.82亿元增加到84.42亿元。5年间全县共引进省外资金115.1亿元,引进外资2.38亿美元,完成出口创汇7.96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83倍、2.35倍和10.08倍。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工业规模加速扩张,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以来,按照“打造宜丰工业升级版”的要求,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制造产业完成整体搬迁,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成为我县第一个百亿产业;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江西百岁山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成为全县第一家上缴税收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被省市领导誉为绿色崛起的典范;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部分技术走在了世界前端,全球第一条浮法微晶玻璃生产线顺利投产。五年来净增规上企业34家,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12家,规上工业增加值由13.9亿元增加到54.5亿元,年均增长15.3%。万国矿业在香港成功上市,金洋新材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中奇金域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1.5亿元增加到19.64亿元,年均增长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8.66万亩,总产量28.1万吨,粮食作物产量实现“十二连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改革全面推进。五年来累计新增高产油茶林面积2.7万亩,全县油茶面积达11万亩,成为我省重要的油茶生产基地。以万亩景笙丹桂、万株草坪兰花基地为样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花卉苗木面积2.75万亩,培植了以景笙丹桂、家和苗圃、和平兰花等为龙头的一批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家。全县初步形成了“东猪南禽西北蜂”的养殖业格局,2015年生猪出栏达到37.37万头。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荣获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服务业稳步发展壮大,新兴三产蓄势升级。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由13.58增加到28.2亿元,年均增长10.2%。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67亿元增加到17.66亿元,年均增长12.8%。旅游、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全面发展。宜丰农商银行改制完成正式挂牌营业,引进的赣州银行、江西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宜丰支行开业运营,全县金融企业由7家发展到10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12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4倍,各项贷款余额突破70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2.03倍。投资6亿元的全省首家红商城建成开业,物华综合大市场一期、厚德大酒店、城东农贸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场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基本建成。累计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亿多元,洞山普利禅寺复建顺利完工,黄檗禅寺和资寿寺复建进展顺利,东方禅文化园一期、竹文化园、九天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和景点建成,已经投入运营。

(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昌铜高速、昌栗高速顺利建成通车,蒙华铁路岳吉段、铜万高速及其联络线项目已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五高一铁”(大广、昌铜、昌栗、铜万、铜万高速联络线,蒙华铁路岳吉段)交通大格局。高速公路宜丰境内总长141公里,里程全市第一,完成国、省道升级改造130公里,改造危桥11座,建设独立桥5座,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自然村通水泥(油)路率达到70%。

——城镇建设不断推进。按照“双核四区三带”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7.5亿元,光华大道、城南环线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城东、城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期末增加39.1%。全县城镇化率由39.68%提高到48.58%,高于全市3.7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8个百分点。

——乡村更加美丽。潭山、天宝、黄岗山“三位一体”县城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通过镇村联动建设,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投入近2亿元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41个新农村建设点进展顺利,农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122座规模水库基本实现健康养殖,563个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三池一分流”设施建设。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26元,两项收入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全面推进各项就业政策落实,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大力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在经济下行对就业冲击下,成功守住了保就业的“下限”。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1366人,园区务工人员达到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五)民生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保障更加完善

“十二五”以来,县委、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挤出更多资金向困难群众、农村和社会公益事业倾斜。五年期间全县用于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等方面的民生五年累计支出64.3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七成多,规模创历史最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截止到2015年底,全县共有46858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576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102718人,其中,职工医保参保缴费人数48614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人数54104人,9671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城市、农村居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55元和245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195元和135元,五年共发放低保金19474万元。五年累计建设廉租房940套、公租房2443套、棚户区改造642套、农村危旧房改造3288户。

(六)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节能降耗减排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以来,全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被列为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16个示范县市之一。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严格落实“三禁伐、两限伐”政策,全县封山育林6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26%。深入实施锦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制”,县域内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空气质量、水质指标在全市、全省居前列,守住了宜丰山青水秀和清新空气。11个乡镇场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15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15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国家生态县创建已通过国家环保部的技术评估。全县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效果良好。“十二五”期间年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254吨、二氧化硫减排427吨、氨氮排放量减排398吨,氮氧化物减排118吨,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下降率19.06%。全县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七)科教文卫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以来,全县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由808万元提高到4599万元,年均增长41.6%。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85%提高到88%,投资1.5亿元的崇文中学建成投入使用,先后荣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小康健身工程”深入实施,主要指标居全市领先水平。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73.9%。首次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评为省优项目,县图书馆晋升国家一级馆,县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综合馆。县直三所公立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复评,成功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荣获2011-2014年全省竞赛体育贡献奖。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蝉联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江西省文明县城”,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6个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县之一;201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称号,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全力推进法治宜丰建设,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稳居省市前列,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平安县”和全省信访“三无县”。

回顾“十二五”的发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人均值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内生性经济增长任重道远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十三五”(2016-2020)期间,是我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建设“大美生态、科技文明”新宜丰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编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我县在新常态下找准发展定位,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宜丰绿色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弘扬新时期井冈山精神,以建设“大美生态、科技文明”新宜丰为目标,以“主攻三大创新提升工程、做强三大绿色产业基地、构建区域旅游休闲养生中心”为重点,以全国文明城、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为突破,深入实施“全面升级、全境美丽、全速发力、全民幸福、全力保障”五大行动,着力推动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决战决胜姿态奋力夺取“十三五”全面胜利。

(二)总体目标

——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保持较快的、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县加快发展,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0%,到2020年达到162亿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69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4亿元,年均增长11.5%;出口创汇3亿美元,年均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达到28.3亿元,年均增长11.0%。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幅提高,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投资消费关系得到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新动力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调整为17:51:3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事业普惠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870元和19450元。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两年到2018年,力争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个省级贫困村和2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9至2020年,进一步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确保扶贫对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要以获批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动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特色,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5%以上;全县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到100%,山塘水库全部实现人放天养,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0%、90%。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 能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等指标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的目标范围内。

——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做大做强。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全民参与长效常态和共建共享的创建机制,公共文明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城市形象更加整洁、有序、文明。各方面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信用程度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同志们,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面实现“十三五”宏伟蓝图,共同谱写宜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