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难中传承的天宝传统米粉

  • 作者:黎选明  邬文名
  • 来源:本网
  • 发布时间:2012-12-19
  • 查看:719

 

历史文化悠久的宜丰县天宝乡古村,不但留下了很多古屋、古巷、古井、古树和古人的文化故事,在吃的方面也很讲究,留下了很多古老的遗传,现在仍被人们津津食道的天宝传统米粉就是其中之一。

 天宝传统米粉五大特点

天宝传统米粉具有细、韧、柔、香和可以保存的五大特点,细,就是比牙签稍粗一点;韧,就是不易断碎;柔,就是吃起来柔软爽口;香,就象北京的臭豆腐一样,闻起来有点酸臭味,但吃起来却有股独特的香味,吃下去令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这一香的特点就是它具别于其它地方米粉和面条的优点。可以保存就是因为要把它在太阳底下晒干澡,只要不受潮,就可以和面条一样保存同样的时间。所以从古到今,天宝传统米粉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和送人的好礼品。

天宝传统米粉的制作工艺

天宝传统米粉八道制作方法,其中有几道独特的制作方法是成为它好吃的原因。第一道,用水浸米,虽然这一道工序最简单,但也最重要。把米倒入一只大缸里,用清洁的冷水浸七到十天,米只有通过至少七天以上的淹浸,就会有点发酵,但不会腐烂变质,正是因为有点发酵,所以它就会产生闻起来有点酸臭,但吃起来有特殊香味的效果,浸的时间长一点,发酵老一点,它的香味就浓一点。如果少于浸七天米没有发酵,吃起来就没有它特殊的香味。第二道,把按时间浸了的米捞起,磨成细米粉酱,这道工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数百年都是浸米参水用石磨磨成粉砣砣的米酱,80年代后改用粉碎机 ,装了米的粉碎机的漏斗上面,放着一只水盆,水盆底端插一根鸡肠大小的水管,水由此漏到漏斗里随米漏下碎成粉酱流到下面的一只大饭甑里,饭甑足下有几条缝,把纱布套垫在饭甑里,米酱流下去后,用手去拧纱布,米酱里的水就会从纱布里渗出到饭甑足下的缝里漏出。第三道,做米粉团子,把饭甑里拧干了水的米粉用手挖出揉成一砣砣约半斤重的米粉团子,一只大铁锅把水烧开后,把米粉团子放到锅里去煮,煮米粉团子的水一定要烧开,否则米粉团子就会互相粘在一起煮成糊,米粉团子煮约45分钟到八成熟后,就把它捞起自然冷却。第四道,搅拌米粉团子。米粉团子煮熟冷却后还有点余温时,就可以把十多个米粉团子一组放到装有电动搅拌机芯的木箱里去搅拌,每一组搅拌十分钟左右,通过搅拌,这一组米粉团子就会搞烂互相粘连在一起不容松散,变得有弹性和韧性。过去这一工序是用手去揉或用脚去搓,花的时间比较多,体力消耗也比较大,现在用搅拌机节省了体力和时间。第五道,装罐压成粉丝。从搅拌机中取出搅拌揉熟的粉砣后,把它用手压进一只40公分长、直径20公分宽的铁罐里,铁罐外部的中间有一圈2公分厚、2公分宽的孤,内底部铁皮有布满比牙签粗一点的小孔,铁罐装满米粉后,将铁罐放到铁锅上约30公分高的两根铁杆上,两根铁杆托住铁罐的两孤将其夹紧,扳动电动开关,一块和铁罐内径一样大小的铁压板就会自动往下进入铁缸里往下压,将米粉压出形成线条状进入烧开了水的铁锅里,煮约5、6分钟就可以捞出来。但水一定要烧开才能压下粉条去煮,如果水没烧开,粉条到锅里后就会互相粘在一起分不开结成砣。第六道,冷却的粉条在锅里煮熟后就把它拨进会漏水的竹蓝里提起捞出,再把它放入到放满冷水的水缸里制冷,有点余温后再提出来,浸却有两个目的,一是不让米粉丝互相粘连,二是晒米粉的时候不会烫手。第七道,晒米粉,煮熟了用竹蓝盛着浸了冷水的米粉稍冷却后提出来倒进一只有冷水的盆里,再从盆里用手捞出来放置到一床一米宽、5米长的篾折上抚平成约1.2公分厚、15公分宽、30公分长的长方形去晒,篾折的背面是三根一米长、2根6米长的杉木条连接捆着,它支撑着篾折平直而不发软。第八道,晒干后收米粉,把米粉叠成两斤一扎,用棕叶或其它绳子捆扎着,整个米粉就做成了。

天宝传统米粉的由来

米粉,有的地方叫米线,是我国各个地方都有的传统食品,据说它产出于宋朝,又有说它产出于明清时期,各个地方的米粉样子相同,但吃起来味道不一,天宝的米粉之所以受到人们青睐,主要是坚持了历经数百年来的传统制作工序,它的8道制作工序中现在虽然有三道是用机械化操作,但这三道工序只是减轻了制作者的体力劳动强度,缩短了制作时间,并没有改变旧式传统米粉的质量。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民的劳动分配在以生产队为基础记工分,到年终按劳动所得的工分分摊,每10分值多少钱,然后再进行现金分配。收入主要局限在种田这个狭小单纯的范围时,天宝古村的近20个生产队,大部分有米粉作坊,他们通过生产米粉来取得一些经济收入,同时又按劳动力和人口分到各家各户去改善生活,因为大家都喜欢吃米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去的水稻品种单一,很少有现在人爱吃的优质米,特别是早稻米大都是吃起来又硬又糟不好吃,卖出的价钱也比较低,但不管任何质地的米把它按传统工序制成米粉后就成了一样的味道人们特别喜欢吃,因此质量差的米通过制成米粉也就提高了它的经济价值。

天宝传统米粉的现状

80年代起到2000年初分田到户后,由于受场地和人员做工逐渐分散的限制,加之做米粉要起得早,要靠天晴才能晒干,完全依赖天气的原因,做米粉既辛苦收入又不稳定,所以天宝古村就只剩下大西门刘以头、刘以许两兄弟各自带着自己的儿女们做米粉的两个作坊。从那时起也就形成了天宝米粉产量小、供不应求的局面。因为天宝传统米粉牌子响,其制作是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项目,引起了上级的重视,2000年九月份的一个夜晚,中央电视台一个栏目组从晚上零点开始到上午9时,用了整整九个多小时拍摄了刘以头一家制作米粉的全部过程,并很费劲的记录了刘以头老人用天宝方言的讲解。过了两年,年过七旬的刘以头老人因年老体衰,儿女们也因为厌做米粉要起得早,靠天吃饭收入不高不愿做而停了产。其弟刘以许儿女们虽然不干了,但他自己还挺得住,便请了几个附近的六十多岁的老人坚守着做米粉。因为米粉少,天宝乡和附近的潭山镇的十几只饭店,要排队订购他的米粉。

天宝传统米粉的未来

眼看刘以许老人也年过七旬,腰一年比一年驼下去,为了把天宝传统米粉的制作这个非物质遗产项目传承下去,2004年天宝乡党委、政府在自有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了一笔款帮古村辛会老年协会建造了一个新的米粉作坊车间,制齐了成套全新的设备,由老年协会请到了几个会制作传统米粉的老人,恢复了米粉的生产,把天宝传统米粉这块响亮的牌子举了起来。如今8年已经过去,这个作坊制作传统米粉的老人已经换了好几茬,但就是再也看不到年轻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我们期望明天能有一拨又一拨的老人能承前启后把天宝的传统米粉永远做下去,更希望有年轻的人加入,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图为在太阳底下晒米粉)

(图为做米粉团子)